CDP 的五大核心功能以及企業是否需要導入CDP

TengYuan Chang
14 min readAug 24, 2020

--

從去年 Treasure Data 進入台灣市場,到今年 Salesforce 併購了 Evergage,台灣本土新創公司 iKala 也公開發布自己的產品後,CDP (Customer Data Platform,顧客數據平台) 在台灣似乎越來越受到關注,也有一些文章討論了什麼是 CDP,CDP 和 CRMDMP 的差異,以及台灣企業是否需要 CDP,寫的都相當的清楚,這篇文章則試著探討和比較 CDP 的五個核心功能:

  • 身份圖譜
  • 資料中心
  • 用戶標籤屬性
  • 透過用戶標籤做分群
  • 與第三方服務整合

市面上有哪些 CDP 產品

僅管 CDP 在國外已行之有年,但台灣直到最近一兩年才比較多人在討論,一般人可能對提供 CDP 服務的廠商比較不熟悉。Advertiser Perceptions 的一篇報告訪問了 231 位行銷、IT、以及資料工程師,並統計了他們對 CDP 廠商的熟悉度。較令人訝異的是,一些做 CDP 的公司如 Tealium,Segment,mParticle 的知名度還沒有廣為企業中相關職位的人所熟悉;反倒是一些大廠如 Salesforce、Oracle、Adobe,儘管推出 CDP 僅是最近一兩年的事,大家卻回答對他們的 CDP 的產品「非常熟悉」。我猜,他們應該是用了 CRM 或是 Marketing Cloud 之類的功能,但卻以為自己用的是 CDP 吧…

不過儘管如此,從這個圖表的統計,我們大概知道一些大廠如 Salesforce 及 Adobe,在進入新的領域的確具有品牌優勢,另外我們也可知道目前國外有哪些提供 CDP 服務的公司,而在台灣,最熟悉的應該會是圖表中最下面的 Arm Treasure Data,畢竟他們還有繁中的網站呢。

圖片出處

以下我們分別介紹 CDP 的五個主要的功能:

身份圖譜 (Identity Graph)

傳統的 CRM 重視的是顧客購買後的資料的分析,包含購買日期,購買的商品與金額,交易的方式,交易渠道等等。這些資料,確實在商品成交後用來分析顧客是很有幫助的,例如 RFM 分析模型等等。但當消費者的行為慢慢轉移至線上,只追蹤並分析交易後的行為已經不夠了,Growth Hacking 等理論養大了行銷人員的胃口,購買行為甚至變成了落後指標,不是說他不重要,但 CDP 需要比 CRM 更多涵蓋了「購買之前」的行為資料,並有辦法把購買前的行為資料記錄下來,讓行銷人員有辦法在用戶購買前就做到個人化的溝通,刺激用戶轉換。所以CDP 這樣概念的產品會越來越被市場重視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
如果用我常瀏覽的博客來網站作為例子,我不需要註冊會員也可以瀏覽不同的商品和書籍,甚至可以將商品加入購物車。這時候,平台沒有任何關於我的實名資料 (包括 email,電話號碼等等),一直要到我做了第一次購買,博客來才會有我的資料與購買紀錄。而即使今天我已經是博客來的會員了,只要我瀏覽時不登入,他也不曉得我瀏覽了哪些書籍。而 CDP 要做的,便是有辦法紀錄整個用戶購買歷程。在我不登入的情況下,以匿名屬性來識別我在網站上行為,並紀錄我瀏覽了哪些頁面,看了哪些商品,然後在我註冊會員,或是完成第一次購買之後,將我的匿名與實名資料做連結,並把我之前的所有瀏覽行為連結起來。

CDP 的核心功能就建立在用戶的身份識別之上,當我們在看 CDP 身份識別的功能時,有幾個面向可以考慮:

決定性 (Deterministic) vs. 機率性 (Probabilistic)

大部分的 CDP 都是用「決定性」的方式來做用戶識別,所謂決定性的意思是,CDP 將不同的匿名屬性與實名資料黏在一起的方式,是當用戶進行某些例如像會員登入,用戶必須提供實名資料的網站行為時。以下圖為例,當我造訪博客來的網站時,因為我尚未登入,所以網站只能用一個匿名的 ID:v9527 來代表我,我瀏覽了產品 1 與產品 2,並將產品 2 加入購物車等行為,都被以 v9527 這個匿名 ID 記錄下來,儘管我今天關掉網頁去做其他事情,這些資料也會被記錄在資料庫中。過了一天,當我再造訪博客來網站時,網站仍舊可以認得我是 v9527,直到我以電話號碼 0937123456 登入時,系統會自動把匿名屬性 v9527 和實名資料 0937123456 這兩個帳號連結在一起,而我前一天瀏覽產品 1 與產品 2 的資料,也會被回朔,CDP 紀錄了我完整的用戶購買歷程。而明確的以「會員登入」這樣明確的用戶行為來黏合用戶的匿名屬性與實名資料,就稱為「決定性」的方式。

以一個簡化的用戶歷程為例,圖示 CDP 如何將用戶的匿名與實名資料黏合在一起,並勾勒出用戶購買歷程

也因為 CDP 有辦法在我登入之前就取得我的匿名屬性,所以在我登入之前,就可以掌握到我的消費動向,透過行銷自動化工具對我精準投放產品 1 和產品 2 的行銷訊息。

大部分的 CDP 都是用「決定性」的方式來做用戶識別。以 Tealium 為例,當用戶造訪網站時,他們會給他一個稱為 Visitor ID 的匿名用戶標籤,並透過指定的行為來對網站的訪客做用戶資料的黏合,他們將這個技術稱之為 Visitor Stitching

某些 CDP 如 AgilOne 在「決定性」的用戶識別之外,還有辦法判斷多筆用戶資料可能是屬於同一個用戶,可能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 email 但電話號碼相同,或是有相同的地址等等,通常是用機率的方式做判斷,所以又稱為「機率性」的用戶資料判別。

根據不同的用戶識別方式,不同的 CDP 可能會用不同的方式來辨別用戶的屬性和標籤。有些可能是看最近一次可取得的資料,有些可能是以資料庫最近一次更新所取得的資料為主,有些則是可讓用戶自訂所謂的 “最高用戶屬性” (Golden Attribute)。

資料中心

CDP 因為收集了來自網站,App,線下交易等各個不同渠道的資料,所以幾乎已可作為客戶的資料中心,並提供 API 讓開發者可以取得或是更新、刪除用戶的資料。例如 Tealium 的 Visitor Lookup APITreasure DataSegment 的 Persona Profile API,都提供了完整的 API 文件。要注意的是每個廠商可能都有不同的資料保存期限的規定,或是對 API 有不同的限制,以及計價方式等等。如果使用 API 去取得資料是重要的使用情境的話,在購買之前應該要先和業務詢問清楚。

某些 CDP 可提供將用戶做隨機分群,並進一步提供 A/B testing 的功能,例如 TealiummParticle 就有提供這樣的功能。

Tealium 的 隨機分群做 A/B testing 的功能

用戶標籤屬性

除了用戶識別之外,CDP 的另一個核心功能,就是為用戶貼上不同的標籤屬性,以利後續做用戶分群,這邊的標籤屬性可以分為幾個類別:

以客戶自己數據資料轉換後的標籤

CDP 大多可以根據客戶網站收到的資料,做進一步的運算後,將所得到的標籤對用戶做貼標。以下面 Tealium 的影片作為範例,我們可以自行定義一個 VIP 的標籤,並指定終生價值超過 500 元的顧客貼上這個 VIP 的標籤,後續就可以很輕易的將有這個標籤的用戶篩選出來,或是與其他的屬性標籤組合,建立用戶分眾。不只是 Tealium,所有的 CDP 都會提供這樣的功能,可以說是 CDP 的標準配備。

這邊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的用戶貼標都是來自於客戶自己的資料 (又稱為第一方資料),CDP 只是將這些收集來的資料經過運算或是轉換後,得到更直覺,更容易使用的用戶標籤。因此在購買 CDP 之前,應該自問的是,公司內部是否已將網站的流程架構做好,產品的品項是否足夠多到可貼上合適的用戶標籤,以及產品的品項分類是否已做好。不然即使導入 CDP,也不會有太大的幫助。

如何在 Tealium 上建立用戶標籤與受眾

來自第三方 DMP 的用戶標籤

行銷人員最常煩惱的事情便是:「我要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有效率地用廣告來獲取新客?」。為此,大部分的 CDP 都與 DMP 有整合,例如 Salesforce 的 KruxLotameAcxiom 的 LiveRamp 等等,透過第三方 DMP 的屬性標籤來強化對用戶的理解,或是做新客獲取。最常見的標籤類型可能是下面幾種:

  • 用戶的年齡,性別,職業,婚姻狀況,家庭成員,收入範圍等基本資料
  • 財務屬性標籤:信用分數,財產或房產資料,信用卡使用狀況等等
  • 興趣標籤:例如旅遊,運動,電玩等等
  • 購買行為標籤:例如對於某些商品類別的偏好,或是購買的渠道等等

但這邊有三點需要注意:

  • 需要額外負擔從 DMP 購買受眾的費用:一般 CDP 都是以整合第一方資料為主,不會提供用戶的外部標籤屬性。如果行銷人員主要的任務是在付費媒體上做新客獲取的話,則要另外購買 DMP 的外部受眾,或是標籤屬性,然後與第一方資料做媒合。
  • 如何將第一方數據與第三方 DMP 的數據做用戶媒合:這是最麻煩的部分。試想,公司內部用來辨認顧客的身份可能是使用 Custom ID,這樣的 ID 難以和外部的 DMP 直接做用戶媒合。因此,可能只能透過 email 或是行動裝置的廣告識別碼,但如果是純電商網站,我可能根本沒有 app,因此也沒有辦法收集用戶的行動裝置廣告識別碼,這也是在購買 CDP 之前必須要考慮清楚的。
  • 不同 DMP 的受眾標籤無法互通,難以精準鎖定用戶樣貌:不同的 DMP,有自己一套收集用戶興趣標籤的方式,不但難以評估其收集資料時會產生的偏差,不同廠商的用戶標籤屬性也無法互通。在 DMP A 有「新手夫婦」標籤的用戶,到了 DMP B 可能是「小資女」,不一定可以反應用戶的真實樣貌。

模型預測標籤

因為整合第三方 DMP 的用戶標籤有不少實務上的困難,即使有這樣的功能,使用上也不方便。因此, CDP 廠商開始將腦筋動到客戶的第一方資料上,透過機器學習等預測模型,將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再做一次加工,產出模型預測標籤後,貼標到用戶身上。CDP 常見的模型預測標籤有幾種:

  • 顧客終身價值預測:例如 iKala 的 CDP 就有類似的模型
  • 各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:比如說產生購買行為的機率,或是流失的機率。
  • 商品推薦:單一用戶有可能感興趣,可能會購買的商品
  • 用戶分群:iKala 提供的 RFM 就是一種用戶分群方式。雖然嚴格來說 RFM 並不能說是一種機器學習或是 AI 的模型。
  • 預測屬於同一個家庭的用戶:
AgileOne 預測多個使用者屬於同一個家庭的功能

透過用戶標籤做分群

當有了前面探討過的用戶標籤屬性後,CDP 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透過這些用戶標籤來做用戶分群,然後將分群後的受眾推送到整合的平台做用戶溝通。用戶分群的介面會像下面這樣:

Segment 的用戶分群介面
mParticle 做用戶分群的介面

因為網站或 App 中的使用者行為資料會不斷地更新,大部分的 CDP,都會根據用戶所下的條件,自動更新所切分出來的受眾名單。當然,也有一些用戶的屬性如性別,年齡,是不太需要頻繁更新的。

與第三方服務整合

分群過後的用戶需要對他們執行行銷活動,因此,CDP 最後一個很重要的功能便是與第三方服務的整合。CDP 通常會有一個如下圖的第三方平台的市集,讓用戶只需要幾個點擊,就可以將分眾後的名單傳到執行平台。

Tealium 所整合的 DSP 廣告平台

一般來說,CDP 整合的平台可分成幾個類別:

  • 廣告平台:如各家 DSP,Facebook,Google Marketing Platform,Twitter,LINE 等等
  • 行銷自動化平台:例如我所服務的 Appier 開發的 AIQUA,以及MailChimp,SendGrid,Salesforce Marketing Cloud,Emarsys 等行銷自動化平台
  • 分析平台:如 Google Analytics,Optimizely,MixPanel 等平台,可分析執行後的成效

儘管一般 CDP 對第三方的服務整合的都非常完整,從他們第三方的市集看起來,動輒整合了三四百個 logo。但對行銷人員來說,整合的好會遠比整合的多來的重要,畢竟一個公司中使用的平台也就只有那幾個,如果我對使用者發行銷 email 都用 MailChimp,那一堆其他的整合服務如 SendGrid,SendBird 對我來說根本用不到。而所謂整合的好不好,可以從幾個面向來判斷:

  • 速度:如果傳個名單到行銷自動化平台需要等上一天,行銷人員通常不會有這樣的耐心。
  • 使用上的流暢度:比如說我能否在建立完受眾名單之後,馬上就知道在不同平台我可以溝通多少受眾人數。大部分的 CDP 與行銷自動化工具的整合,都無法做到這一步
  • 使用者的行為可以反饋進一步作為用戶的標籤:使用者是否有點擊,甚至購買我之前發送過的行銷訊息?如果可以將這些行銷訊息的結果再對使用者做貼標的話,對於下一次做分群,甚至是機器學習模型的優化,都會很有幫助。但除了 email 工具外,大部分 CDP 與行銷自動化工具的整合,這一個部分也都還做得不夠好。

CDP 真的會對行銷人員有幫助嗎?

CDP 的功能看似非常的強大且完整,但如果你是行銷人員,在評估導入 CDP 產品時,通常要問自己幾個問題:

  • 會員資料,網站架構與商品標籤是否足夠:CDP 的核心概念還是以撈取和分析第一手的客戶資料為主,並進一步做到用戶的分群。如果會員資料不夠多,網站架構定義不清,商品標籤根本也不夠多,導入 CDP 後可產生的價值也有限。如果是個小型的純電商網站,沒有離線資料,也沒有 App,那或許有個行銷自動化的工具就很夠用了。
  • CDP 與行銷自動化工具的整合性:對行銷人員來說,最重要的還是在每天與用戶的溝通上。上述所提的 CDP 與行銷自動化工具的解決方案是否可以滿足每天工作流程上的需求,並帶來長期的效益,就變得很重要。現在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 CDP 開始自帶行銷自動化工具的功能,就是為了讓整個服務更容易落地。
  • 如果主要的行銷活動只有數位廣告獲客的話,其實不需要 CDP。以撈取和分析第一手客戶資料為主要核心功能的 CDP,如果將其用在 Facebook 或 Google Ads 上做新客獲取,成效並不會比直接在 Facebook 上產生受眾名單來的好。我們甚至可以把 Facebook 就看作是一個結合 DMP 和 DSP 功能的工具,所以如果你是電商,而且你目前只在乎透過數位廣告獲取新客,整個 CRM 或是會員資料都尚未建立起來的話,CDP 對你來說或許太早了。
  • 提供的服務是否接地氣。我們常會看到 CDP 整合了非常多的第三方服務,但許多功能其實在台灣的我們都用不到。比如說某些 CDP 會整合 Snap 或是 Pinterest 的廣告,但對以 LINE 為主要溝通渠道的台灣用戶,我們在乎的應是如何降低在 LINE 上推播訊息的成本,所以廠商是否夠接地氣,了解我們在行銷上的痛點,就很重要。
  • 導入成本。許多 CDP 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前期導入時間長,且導入成本高,但每個公司的系統與資料架構和工具的選擇都不同,許多公司也不一定有人力可以去學習如何使用 CDP 產品,會產生額外的服務成本。這也是在一開始考慮是否導入前,需要考慮的事情。

結論

我相信,隨著全渠道零售這樣的概念越來越被企業所重視,像 CDP 這樣的工具會有需求是可以理解的,他的核心功能如建立並了解用戶的購買歷程,對用戶下標籤並產生受眾的功能,也相當實際。但問題可能在於,大部分的 CDP 產品包含了太多行銷人員用不到的功能。企業級產品有豐富的功能或許有助於說服決策者,但對於實際要每天使用,與消費者溝通的行銷人員,或是中型的電商與零售業者來說,更重要的或許是 CDP 和行銷自動化工具之間是否能夠相輔相成,涵蓋在台灣的我們與消費者主要的溝通管道。畢竟要好用,才有辦法不斷地去使用,也才有可能產生足夠的 ROI 讓企業願意繼續使用下去。

參考資料

  1. Martech — CDP 客戶資料平台
  2. CDP vs. DMP | 第一方客戶系統與外部受眾的差異與合作
  3. CDP 是下一代的 CRM 嗎?| 為什麼品牌主宇電商需要認識 CDP?
  4. 台灣企業需要迎接歐美最熱的 Customer Data Platform 嗎?
  5. Customer Data Platform — What features makes for a great CDP

--

--